【在场】丁肃清:散文之飞
散文之飞
文/丁肃清
要和一种散文观点抬抬杠,即形散而神聚。这种观点,老掉牙了,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流行到现在。唯物辩证法都讲了,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。彼时,不是此时。经济和文化、科学和教育,文学和艺术,凡此种种,都改变了模样,和现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,那时候的《荔枝蜜》《背影》等等,都入过课本,毋庸置疑是范文,形散而神聚的观点就是在那个时候昌盛起来的。但是到现在,就连成绩好的中学生都可以作出这样的文章。那时候的作家少,少为贵。这时候的作家多,中国作协除去团体会员,个人会员已有万余人,这就是发展和前进。那时候,一毛钱能买一筐西红柿。这时候,一个西红柿恐怕得花一块钱还未必能打住。所以,用那个时候的观点框架现代的散文创作,是牛头不对马嘴。
人们说,散文是美文,语言美、意境美,形散而神聚。而散文却暗自在发笑,笑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。啥形散而神聚?形,就在纸上、就在人们眼皮子底下摆着,而“神”,人们看见了吗?“神”飞了,飞了个扑朔迷离、汪洋恣肆。
有个印度人说得还靠谱,泰戈尔,他把散文比作是大海的涨潮,一切被淹没了,散漫成一片。还有一个叫刘熙载的人说得精炼:文之神妙,莫过于能飞。这一飞,忽然而来,飘然而去,像庄子的“逍遥游”,谁能说“逍遥游”不是顶级散文?他的散文可以用他的话来表述:“乘道德而浮游”,庄子忽说鹏,忽说蜩与学鸠、斥鷃,又说井蛙、说夏虫、说曲士,其神采在徜徉、在漫步、在翱翔,自由自在无所阻。
庄子放马。他是这么放的,看到一马夫把马养在马厩里,他就把人家的马牵到了野外去吃草,说马夫,你养马是养在马厩里,我养马也是,你看看这天,就是一个大马厩。啥意思呢?写散文以此类推,你不能设一个框框,把她框住。格局要有,视野要有,气度要有,散文讲究的就是如此。写散文就像是百鸟朝凤,凤是谁?凤就像散文。这意思是说,散文讲品相,散文很高贵,它像是皇后、贵妇人或公主,它又像宰相、将军或侠客。散文的高贵,是从高贵的灵魂田野里长出来的。东鳞西爪、竹头木屑,散文什么都可以写,但就是不写假恶丑。
散文不是小说,圈定人物,编好故事,卖关子设悬念,设置冲突。散文就是絮絮叨叨地说话,美言美语地说话,但是不和人抬杠,就像庄子说得“夏虫不以言冰”,散文是自然而然。于是人们要说了:这不是没准儿了吗?怎么听着像是姜太公钓鱼?没饵的鱼钩儿。对的,懂者则来,不懂则去,这就是散文。有的人在山脚下看山,有的人在半山腰看山,有的人在山顶看山,还有的人在山外看山,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散文的高度、深度,妙与不妙,绝对和视野有关,和阅历有关,甚至和年龄有关。老姜辣,老马识途。文章靠老道,就像郎中越老越吃香。写散文,小鲜肉是大大地不行,还要看那些老先生,一出手,掷地有声;一亮相,满堂喝彩。引一学人文章题目:“文坛刮起老旋风”,就是讲得那些老头儿写得好。像汪曾祺,散文写得妙,妙在哪儿?“满嘴噙香中国味”,就是金庸对他的评辞。像沈从文一样,这老头是培养作家的作家。这就是层次,写散文也就是写的层次,他站得高,就看得远。见得多,就识得广。而你站得低,你就得仰视。听听这个老头写的那唱词:“来的都是客,全凭嘴一张,摆开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……人一走,茶就凉,有什么周详不周详……”这是啥姿势?啥心境?啥情趣?散文是啥?散文就是随心所欲,信马由缰。散文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和尚,月明星稀的夜里,一个人在竹林里悠闲地散步……散文就是散步。散步没有功利,也没有目的。你愣是让她“神聚”,就等于把她关进了笼子,弄得她憋屈、浑身不舒服,她还怎么妙、怎么奇?所以,散文不擦脂抹粉,不是打扮出来的。可以雍容华贵,可以破衣烂衫,可以口吐莲花,可以粗言俗语。
顺理成章。
好散文就是说理的。但是她不是理学、不是哲学、不是政治学,她说理不板着脸,而是绵软如丝、温润如玉。她说的理,能一下子钻到你眼里,一下子钻到你心里,给你进行一次酥酥的灵魂按摩。像《道德经》,就五千字,一句是一句,一句顶一万句。像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这种句,是何种气势?高屋建瓴,一般人做不到,做到了那就是高人。写散文也需要高屋建瓴,做到了,那就是高手。要是做人做事都小家子气,那就不要去写散文了,去做数学可以,去做生意可以,但去作散文那是大大地不可以。要说的是,老子到哪儿去了?无人知晓。五千字《道德经》,“神”为何物?“聚”在哪儿?没有人能诠释它的中心思想。它的神在飞,飞了个漫天遍野,漫无边际。它其中的每句话,都可以是作文章的命题,大家可以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地写,可以写得连篇累牍、道之不尽。
随心所欲好文章。
散文是个可爱的精灵,她和大家逗着玩儿,猫捉老鼠。你看见她,可就是抓不住她,能抓住她的,那便是好猫。很多人都喜欢写散文,但很多人又都写不好散文,能真正写好散文的,那是高手。
散文的秘籍,就是她的“神”飞起来,只要飞,或是大鹏,或是小鸟。她飞着在歌唱:我要飞得更高、飞得更高……
(责任编辑:李世琼 制作:四季芳 图据网络)
作者简介:丁肃清,教授,中国作家会员,邢台市作协副主席。
在场管理团队
总 编:周闻道
副总编:晓来轻酌
在场编校:宁静(组长)、袁志英、钱昀、刘月新、刘小四、偏说、杨培铮、六六、刘爱国、李慕云、李世琼
在场朗诵:海之魂(组长)、郭万梅、赵文、花语、龙丹、吴海燕、章涛、万军、唐克
在场阅评:郭连莹(组长)、润雨、王茵芬、高影新、鸣谦、楚歌、林中蔓青、齐海艳、赵琳
在场制作:四季芳(组长)、刘珍、相相、宋小铭、谭丽挪
在场宣传:鸣谦(组长)、雷永鸣(副组长)、东方坏坏、詹晓明、魏巍、张倩男
在场终校:袁志英、杨培铮
特约评论员:郭连莹、乔民英
请勿一稿多投,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,请勿投。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。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;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,请自行处理。
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,请投稿前仔细斟酌。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“修改稿”。
1800字以下的散文,请同时投两篇。
此为《在场》杂志选稿平台,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,如不同意,请在稿件中注明。
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,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。
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:zczy0838@126.com
《在场》杂志投稿邮箱:zczy0838@163.com
在场网站:http://www.zczysw.com/